本站 HEAD4 影音頻道作為協辦單位,特別策劃「試聽闖關活動」,在三個以上的攤位試聽集滿貼紙後,即符合抽獎資格,12/3、12/4 單日抽出各項大獎,恭喜各位幸運兒們,現場沒抽到的朋友也別灰心,如果您有填寫抽獎單&滿意度調查問券,並投入抽獎箱中,即可參加「線上抽獎活動」,準備多項好禮等著您,請隨時關注 HEAD4 影音頻道臉書粉絲專頁的最新資訊喔!
12/3、12/4 兩日早上 11:00 開放入場,約中午過後,吸引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每個攤位前聚集大量的參觀民眾,證明耳機熱潮沒有退燒嘛!
【文章導讀】
MyEar/64 AUDIO、Vision Ears、HIDITION、AAW、qdc
鍵寧/Earsonics、Noble Audio、Campfire Audio
首站來到台灣鐵三角展區,耳機祭 2016 的最大規模攤位,近期剛發售的 LS 平衡電樞耳道系列成為關注焦點。在數位流大行其道的時代,仍然有為數不多、卻鍾情於黑膠重播的老燒玩家,故現場展出 AT-LP5、AT-LP60BL 黑膠唱盤新品,讓民眾體驗「發燒類比聲」的真實定義。
LS 系列中高階款 ATH-LS300,是否承襲 ATH-IM03 的基本框架再進化呢?實際體會後,ATH-LS300 風格迥異於 ATH-IM03,如同在小而密閉的空間欣賞音樂,不再特重女聲為主的特調風格,人聲與樂器比例接近 1:1,受惠良好的分離度與明確形體感,合理懷疑 ATH-LS300 是專注於樂器演奏的耳機呢! 此外,ATH-LS300 量感偏少,落點到位迅速,下潛力並未給人深刻的印象,如果喜歡飽滿低頻、重視寬鬆、舒服勝於速度感,ATH-IM04 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接著評論旗艦款 ATH-LS400,高頻有著特殊的光澤感,聆聽電子或金屬樂器結像鮮明,中頻厚度稍薄,聆聽女聲顯得年輕不少。儘管採用四組平衡電樞單體,ATH-LS400 低頻乾淨俐落,收放極快,相較於 ATH-IM04 是兩種極端,如此大幅度地改變聲音走向,大家想法又是如何呢?
2016 年底發表的 ATH-DSR9BT、ATH-AR5BT、ATH-SR9 等耳機新品,保持優異的工藝水準,藍牙旗艦耳機 ATH-DSR9BT 金屬質感非常棒,直接以數位訊號驅動音圈的「Dnote」革新技術,新加入藍牙功能,滿足無線聆聽需求。
MyEar/64 AUDIO、Vision Ears、HIDITION、AAW、qdc
中部客製化耳機的強勢代理 MyEar,聯合五國品牌 64 AUDIO、AAW、Empire Ears、Eartech Music、Jomo Audio、qdc、Vision Ears 來到耳機祭 2016 會場,盡情體驗客製的高解析力、豐沛細節、優秀瞬態與強悍隔音能力。
來自中國好聲音的 qdc,在專業監聽、警用領域設備享譽海外,其客製耳機為音樂真人秀節目 — 「中國好聲音」全學員、現場調音團隊和現場樂手團隊所採用,足見實力之強!
現場展出 Hi-Fi 系列頂級型號 Gemini,提供客製與公模版本,搭載微型切換開關,擁有雙重音色契合雙子座的命名特點,採用八組平衡電樞單體、四分頻設計,聲音中性不失 Hi-Fi 性,解析力極高之餘,耐聽性可圈可點。
MyEar 邀請日本老玩家擺設的特別攤位,竟然出現 AKG 史上最傳奇的耳機之一 K1000(Bass Light),採用開放喇叭般的絕妙設計,至今後繼無人,真可謂絕代經典。當前訊源是 Astell&Kern AK240,再搭配 MASS-kono 頂級平衡耳擴 model 394,對於中阻抗、超低靈敏度的 K1000,如此大推力的怪獸擴才能應付吧!
model 394 最早在 2014 年 12 月開始販售,採接受訂單生產的耳機擴大器,最大功率達 2.2W + 2.2W (平衡耳機輸出/32Ω 負載/1kHz 輸入頻率/T.H.D+N 0.05%)、600mW+600mW (非平衡耳機輸出/32Ω 負載/1kHz 輸入頻率/T.H.D+N 0.05%),提供兩種 Low/Hi 切換開關,方能滿足中低阻抗、低效率耳機的驅動需求。
SONY,成立於二戰後的傳奇品牌,日本八大電機企業之一(鴻海收購夏普後,已是七大了),曾開發 R10 系列與推行 QUALIA 感質計畫,時值今日,仍為愛好者們津津樂道。近期在台北華山 1914 文創園區舉辦 70 週年紀念特展,各位索粉不妨前去朝聖,回顧當年盛田昭夫、井深大兩位創辦人的開創歷史,若嫌意猶未盡,索尼設計聖經 — Sony Design: Making Modern 正在向你招手喔!
2016 年對於 SONY 是關鍵的一年,Signature 系列正式揭開序幕,彷彿詔告世人們,當年技術的索尼又回來了,也傳承不妥協的品牌精神,當然價位……非常人所能負擔得起,追求極致的代價真不斐。
NW-WM1Z、TA-ZH1ES、MDR-Z1R 聲音水準極高,現場評論 4.4mm TRRRS 平衡輸出表現,得益於無氧銅削出的 NW-WM1Z 和接地處理、鋁合金削出的 TA-ZH1ES 與多層架構底盤,全套系統寧靜度超高,近乎無底噪,難以發覺的弱音細節皆清晰可見。Sound Stage 表現部分,MDR-Z1R 屬中型規模音場,擁有封閉式耳機少見的開放感,樂器定位和分離度在水準內,礙於昂貴價格,聲音表現不過不失。
MDR-Z1R 聲音能量偏中下盤,微微強調低頻烘托感,有意仿效兩聲道喇叭的自然呈現,可能是 Signature 系列面向發燒玩家,而非講究精準的錄音室監聽市場;回想起 MDR-Z7 推出在前,推究於新旗艦 MDR-Z1R 的降臨,不論素質差距,兩者調音卻是同出一脈,或許代表 MDR-Z1R 才是 MDR-Z7 的調音完整版?這是我的私心猜測,事實如何不得而知,好聽、好聲、足矣!
MDR-Z1R 配戴感奇佳,但拿取時有鬆動之感,所幸配戴好後,隔音水準優於開放式耳機,儘管稍遜於 MDR-Z7 和其他閉密式耳機。
這次換成 NW-WM1Z、NW-WM1A 直接驅動 MDR-Z1R,均採用五極平衡輸出。NW-WM1Z 微細節、泛音延伸都強於 NW-WM1A,非常接近於 SONY 老音響系統的調音呈現。
在內部設置中,開啟 DC 相位線性器後,可以補償數位擴大技術造成的 40kHz 以下低頻失真,甚至提供 Low/Mid/High 三段強度調整,各自細分 A、B 模式,我喜好來說,設置為 B 模式(High)更為討喜。
英大攤位共有 RHA 和新代理的 MEE Audio,二氧化鋯(ZrO2)陶瓷外殼的 CL1 著實少見,其編織線材、記憶性金屬耳掛的質感絕佳。聲音方面,受制於 150Ω 的高阻抗設計,致使鐵菊花無法發揮其潛力,必須搭配 DACAMP L1 調整高增益輸出,才能勉強跨過 CL1 的高驅動門檻。
當場試聽後,認為 CL1 動圈及陶瓷板結構的頻段銜接並無窒礙,低頻衝擊力道強勁,RHA 果然是搖滾、金屬樂盛行的英國品牌,人聲演唱不過不失,接近於 SHURE 的舞台監聽取向,可惜沒能體驗到 CL1 的平衡接法(配合原裝鍍銀平衡線材)。
耳機祭同步發聲的 MEE Audio,平價旗艦 Pinnacle P1 獲得非常多迴響,主要賣點是鋅合金框體,由此看來,英大選擇代理的品牌是有既定標準(編按:金屬先決模式?)。
從代工起家的國產之光 Yoga(俊驊企業),木殼動圈旗艦 CD-2500 廣受好評,綜合實力不輸國際大廠,包裝、做工、聲音品質堪稱業界良心,當然,進一步改善配戴機構的話,相信玩家會更願意掏錢支持國產。
Yoga 首次公開平板耳機的新系列,當中必然是 KP-2500(開放)與 KP-2500C(封閉)最受注目,官定價格亦是系列之最。官方人員表示,兩款耳機均為原型機,市售版新增換線接口,滿足苛求線材的用戶。
KP-2500C 採用櫸木削出框體,有效運用 Planar Magnetic 特有的平面驅動結構,擁有超越木殼旗艦 CD-2500 的細膩感,以先鋒 PD-50 播放機搭配 U-05 驅動之下,低頻未如 HiFiMAN HE-560 那般凝實有力,而瞬態保持水準以上,即便樂器齊奏也絲毫不亂,空間感呈現自然、接近圓形狀,上下左右前後維度完整,解決平板耳機常見的狹長音場問題。
中型框體的 Yoga 新平板耳機,質感好上一截,為何 KP-2500、KP-2500C 不採用亮光漆工藝呢?
現今加入 Hi-Res 高解析陣營的 1MORE,帶來平價著稱的耳機產品,展示雙動圈平頭塞 E1008、雙單體膠囊耳道 C1002 及藍牙耳道 iBFree 等等,性價比不俗的 E1001 三單體圈鐵耳道,曾給予我不錯印象,那若有似無的微暖染色,人聲尾音、樂器分離度皆是水準以上,低頻收束極快,慢歌曲風的適應性待商榷,但聆聽快歌相當暢快,不失為一種選擇,參加耳機祭的朋友們,不妨分享 1MORE 的聆聽心得吧!
今年 9 月底,率先於北京發表的神秘三單體耳罩,1MORE 似乎想在平價市場站穩角度,之所以聘請葛萊美錄音大師獎的盧卡 比格納爾迪(Luca Bignardi)與聲學技術專家 邱士嘉(Gary Chiu)參與檢驗流程,原因可見一斑。神秘三單體耳罩尚未確定型號,原廠最終決定的名稱會是如何呢?敬請期待!
ACS 是會場中性著稱的客製化品牌,擁有長時間的軟模製造經驗,舒適度極其優異,難怪全天座無虛席。好不容易輪到我(工作人員也必須排隊),方才拉開座位、配戴耳機、接駁鐵菊花,同時速記聽感。
首先試聽 2017 年新版的 Evolve 三單體通用型耳機,仍堅持忠實呈現,值得稱許是平順圓潤,不致於感到乾澀,人聲飽滿、生動、富有活力,充分表達歌手演唱時的情緒,更難得是樂器層次清晰,動態與強弱音的還原力強,新技術 SSI (Sound Stage Imaging)真有效果,直接感受到立體音像和 360 度舞台感,彷彿能夠看到樂器演奏的畫面般,此時我不會在意細節多少、素質多高,因為完全融入音樂之中了。
再來五單體旗艦新品 Emotion,取代前作 Encore 成為產品線上的最高價耳機,相同是風格傳承一致,各項素質稍優於 Evolve,愈追求極致的代價愈是高昂。如果將 C/P 值列入考量,Evolve 無疑是高性價比的選擇,倘若不願意妥協,希望徹底還原音樂的任何細節和 3D 立體感,肯定能在 Emotion 找到最終解答。總結一句話:「我們評測再會!」
Astrotec 同是代工起家、發展自主品牌的技術廠,本次耳機祭力推 AM850,混合金屬與科檀木兩種材質,從型號延續、框體結構等等,AM850 都符合 AM800 升級版的概念。
不得不提阿思翠的暢銷力作 AM800,我認為性價比相當高,盡數聲音特色:「耐聽高頻、厚潤中頻、貼耳人聲、鬆軟低頻。」絕大多數人挑選耳機的先決條件是好聽,難怪海外玩家們對正統續作 AM850 寄予厚望,在繼承人聲韻味的前提之下,其素質表現更為全面,台灣發售日期將近,屆時可以試聽看看。
圖中可愛的 Show Girl 拿著耳機是 LYRA6,早就絕跡的耳掛式耳塞,ATH-EC7Ti、ATH-EC700Ti、Sennheiser CMX980 已成為歷史洪流;萬萬沒想到,Astrotec 居然堅持開發同類型的耳機,值得給予掌聲!
Astrotec 原廠透漏平板耳機新品正在開發中,搶先亮相於耳機祭現場,正式發售日期未定,想必是匯集消費者、玩家們的意見,精心調整務求最佳的音質表現。
今次世貨展出 final、beyerdynamic、KOSS 等強棒品牌,遺憾是拜耳永遠的同鄉對手 Sennheiser 沒能共襄盛舉,否則應該有一番熱戰了。
從細膩透明見長的 final 開始說起。由於鐵菊花提供 2.5mm TRRS 平衡輸出,故選擇 FI-BA-SST2.5 作為聆聽目標,因為 FI-BA-SS 未採取換線設計,而是同步販售 3.5mm TRS / 2.5mm TRRS 接頭版本,即選擇任一版本後,無法接駁另一個端口,原廠有自身考量,不多做評論。
初聽幾分鐘 FI-BA-SST2.5,無愧於 final 平衡電樞系列的王道製品,高頻延伸力極盡,彷彿穿破雲霄、翳入天聽,或似天方亮的第一道初陽,破開黑暗大地重見光明,幾乎沒有混濁和粗糙之感,那近乎靜電般的細膩與透明感實在少見;FI-BA-SST2.5 頻寬簡直不似單平衡電樞的應有水準,不是不好,而是好得令人訝異,中低頻能量感趨於一致,全頻段滑順至極,內心暗道:「依然是熟悉的 final 好味道阿!」
接著是 2016 年推出的平價系列 F7200,不銹鋼框體甚是好看,採用單一的平衡電樞單體,卻搭載 MMCX 接口,不受限制地對應平衡 / 非平衡線材。F7200 特點是尾音的延伸非常漂亮,聆聽巴薩諾瓦曲風極為契合,中頻質感滑順,兼之層次分明,在泛音消散後留存的些微殘響,這時候的 F7200 才能體現本家特有的感染力。
F3100 由於定位入門,改用低調的鋁合金框體(霧面黑),但不可更換線材,線材亦降級為 OFC 無鍍銀導體。實際聽來 F3100 人聲更加親切、更沒有距離感,代價是量感過度集中於中頻段,失卻高低頻的延伸與下潛力,同時缺少 F7200 漂亮的泛音表現方式,原廠等級的劃分非常明確,簡言之想要 F7200 的調音,那麼選擇 F7200 準地沒錯!
beyerdynamic 大刀闊斧地擴充產品線,在二代 Tesla 和專業監聽的 PRO 系列之外,也推出中高階的開放式耳機,那就是 Amiron Home,宣稱德國手工製造。從命名得知,這是家用耳機(廢話),阻抗高達 250 歐姆,卻是在 500Hz 頻段量測,而非常見的 1kHz 輸入頻率,真實情況不好評斷,只得等待 Innerfidelity 的詳細數據釋出了。
Amiron Home 聲音微暖熱情,伴奏樂器落點明確,拜耳動力標誌性的豐沛細節、立體音像與精準瞬態,幾乎得到完整繼承,受惠於 Mytek Brooklyn DAC 的高訊號還原力,解析力和細節表現是水準以上,可惜搭配 A20 耳機擴大器,驅動力不及更上位的 A2,可能無法挖掘 Amiron Home 的所有潛力,畢竟拜耳耳機都有共通特點,總結兩字 — 難搞!
T5p 2nd Generation 也是我感興趣的封閉式旗艦,其高頻之明亮,透明度之高,保持初代 T5p 的素質水準,解析力則更上層樓,細微瑣碎的錄音瑕疵盡顯,歌手口型、氣音、唇齒音都無差別地還原;其次是音場並不寬大,侷限於封閉式框體的邊界感,好在分離度強,瞬態能力強,足以應付大動態的古典樂,假如進一步提升規模感(對封閉式耳機來說,我知道難度頗高),那就更難挑剔了。
凱音家用器材 iDAC-6、iHA-6、HA-1A MK2 首次在台展出,價格都在三萬台幣附近,整組搭售才是 Cayin 的真正用意,當然也能購買單件器材,A + B + C 任你自由搭配!
功能專一的 iDAC-6 是台數位類比轉換器,全鋁外殼,簡潔外型相當考究,採用全平衡電路設計,搭載兩顆 AKM AK4490 數類轉換晶片,雙晶振負責 PCM/DSD 的獨立處理,特色是真空管作為緩衝級,所以凱音在 iDAC-6 的前面板設置晶體/真空管模式的切換開關。
然而,當時搭配全離散電路的 iHA-6 平衡耳擴驅動 Abyss AB-1266,採用 4-pin XLR 接頭輸出,興許是開放式特性再加上環境吵雜的關係,兩種模式的差異並不顯著。
當時為 Cayin i5 線性輸出 HA-1A MK2,聆聽低電平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電流聲稍嫌明顯,因此將阻尼調高後,電流聲減低許多,最顯著改變是中頻更薄、全頻段更加透明,勾勒出線條感,大致感受樂器間的相對位置,如不介意管機的既有特性,HA-1A MK2 也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2016 是天龍發力的一年,DENON 耳道系列、AH-C710 正統後繼、AH-D7000 正統後繼接連發表,不愧於殷殷期盼多年的老粉絲們,這次全數現身於耳機祭,少數遺憾是 DA-310USB 未能搶先公開展示,否則天龍套裝的加乘非同小可。
先來評論繼承者們的聲音如何。AH-C720 承襲前代豐沛、飽滿的低頻特色,聆聽打擊樂、重節奏流行樂,也能感受出力道、下潛深度與完整形體,唯中頻清晰度受到減損,所幸情況不如 AH-C710 那般嚴重。
至於系列頂級耳道 AH-C820 是微暖聲,中高頻清晰度尚佳,音場規模呈橢圓形狀,左右寬,前後窄,深度不盡滿意,其舒服、不刺激的低頻呈現是 AH-C820 的最大特點,唯下潛力沒能到位,這方面是 AH-C720 佔優勢,營造前者不具備的衝擊感(Punch),如何抉擇看喜好來決定,未必旗艦才值得購買。
家用系統方面,Marantz HD-DAC1 為同場搭配,AH-D7200 高頻繚繞感是其特色,彷彿在乾淨、明亮的小型音樂廳欣賞演奏,延續隨身系列的 AH-MM400 的風格,倘若喜愛「新天龍」調音的朋友們,今後耳機店也能試聽囉!
隨後聆聽樂友的 iPhone 7 Plus 播放串流音樂(Spotify),選擇熟悉的 Adele - Rumour Has It,第一印象是 AH-D7200 人聲位置居中,某段合聲的層次感不俗,屬近場聆聽的詮釋手法,低頻收放快、力道又強,細節表現十分進取,可惜左右音場略窄、前後深度亦不足,受限於木殼框體結構,體現別於 AH-D7000 的校音思維。
重新思考 AH-D7000 的熱賣原因,無非是寬大音場、遼闊空間感(儘管邊界分明),以及飽滿、緊實、具衝擊力的低頻表現,盡可能減低木殼諧振造成的特殊音染;看似是穿著講究、西裝筆挺的大叔,卻有一顆熱情洋溢的少年心,這是我熟知的 AH-D7000,較於流行化的 AH-D7200,恐怕彼此的目標客群都截然不同了吧!
鍵寧/Earsonics、Noble Audio、Campfire Audio
堅持法國製造、流著法蘭西血統的 EarSonics 也是本次耳機祭的驚喜,從經典系列的 VELVET 開始試起,弦樂器伴奏特別出色,背景樂器也能清晰還原,低頻反應極快不失力度,不愧是 Hi-End 級別的欣賞用耳機,稍具染色的中頻相當討好耳朵,那奶油般滑順的美化手法乃是一絕,可惜細節梳理的方式遜色不少,原因見下文詳述。
自聽完 VELVET 之後意猶未盡,鍵寧代理人員一邊壞笑、一邊將 S-EM9 遞給我,不疑有他配戴好耳機,隨意按下 PLAY 鍵,當音樂聲響起,雙眼立刻發光,難道是中毒的節奏? S-EM9 幾乎兼具 Noble Audio 滑順感與 EarSonics 的柔美聲底,亦不損及解析力,細節、動態、分離度皆有相當水準,人聲主位分明,伴奏扮演好襯托的角色,且不似 VELVET 略帶顆粒感,彷彿是法國正宗的皮革製品,細看紋理鮮明,遠看光可鑑人,任何角度光照都透著高級感,難怪一分錢一分貨,論調音也有高低之別。
即使 S-EM9 歸類於美聲耳機,但全面性勝過 VELVET,排除價格因素,如何抉擇不言而喻了吧?然而現實總是殘酷,萬般不離「價格」二字,假如是價格不敏感的發燒玩家,相近價位的 Noble Audio KATANA 究竟孰勝孰負呢?哪款值得考慮呢?
KATANA 肩負旗艦類客製的重責大任,確實符合 Noble Audio 滑順、細膩、耐聽的調性,沒有任何粗糙之感,Dr. John Moulton 的調音果然有水準。相比之下,S-EM9 高頻更加明亮,致使細節更為突顯,樂器分離度不相伯仲,滑順感方面,私以為 S-EM9 技高一籌,但相對犧牲少許細節,這點 KATANA 稍稍佔優。兩副類客製等級、取向都十分相近,一時間不好比較,當下我更傾向於 S-EM9,如果想交流聽感,歡迎在下方回覆喔!
台灣作為 Heil 氣動式單體的生產重鎮,國產品牌 oBravo(金鈦極)也是其中代表,近年將常見於喇叭高音的氣動式發聲技術,下放至耳道和耳罩式耳機,稍微研發的技術控必定了解,微型化難度之高,非同小可,oBravo 勇於挑戰的精神值得欽佩。
壞話還是得說,我曾經對 HAMT-1 的印象非常糟糕,即便官配耳擴驅動,聲音空洞、人聲貼面、低頻轟亂等等,幸虧聽過幾款 oBravo 耳道新品,濃郁、密實帶有厚重感的調音,才令我重拾信心。
從「心」出發的 VSONIC 品牌攤位,展示最熱銷的 VSD 系列,眼見玩家聽得笑開懷,也許在正妹面前,更能抓住你的心呢!
玩笑話不多提,這次 VSONIC 準備發售不久的 GR07 Classic,甚至是系列最高價 — GR07X,雖然不起眼的外型常為人詬病,但新品 GR07X 宣稱改進模具精度,採用未上市的 GR09 單體,由日本進口的 390 層生物振膜,線材換成 2.5mm TRRS 定義接頭,欲以「原生平衡」為賣點,挑戰低價至終端市場。
海外跨國代理 Jaben 聯手樂圖與 Phatlab 共同出展,帶來有趣的類客製及客製品牌,皆是台灣見不到的產品,有些甚至是發售前的原型機,希望獲取消費者的真實意見再做修改。
Phatlab Sassy 真空管隨身擴,台灣國產品牌設計研發,在正面的透明框上,可發現兩組真空管,雖然底噪無法倖免,但推力之大,即便驅動中高阻抗的耳機也綽綽有餘了 ; 現場搭配 FOSTEX TH500RP,這副低阻抗、低靈敏度的平板式耳機(台灣未販售),甚至是餓鬼級的 Sennheiser HD800。
PENDULUMIC 是成立於新加坡的無線耳機品牌,旗下兩款藍牙耳機 STANCE S1+ 和 TACH T1,皆支援藍牙 4.0 或更新版本和 aptX 傳輸技術,特點是加裝乾電池,同時內置鋰電池,算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案,不必擔心沒電可用,僅需購買四號電池 x 2,瞬間滿血復活,人性化設計做得確實。
HEAD4 影音頻道作為 Headphone Festival 2016 協辦單位,感謝玩家們的共襄盛舉,為前來三創參觀的愛樂者、聽友們帶來精心選配的耳機系統,萬般「感恩」不足言謝,本次活動結束後,我們會聽取大家意見,進一步改善活動規劃和廠商、玩家攤位的平衡性,預告明年 2017 耳機祭再會了。
由玩家攜帶的森羅萬有 6C8G 真空管擴和 DA&T U4,主要走厚潤好聽的調音風格,搭配天龍 AH-D2000、AKG K612 PRO 和 Q701,再加上曾經跳水團購的 In2Uit I501 駐極靜電木殼耳機。
知名兩聲道玩家 王牌大的監聽耳機系統,所有線材、排插均出自於 VOVOX,全都流著專業血統,經常流連於各大論壇的網民們,見到器材群肯定非常熟悉,俱是專業名廠 Lynx Hilo、Lavry Quintessence DA-N5、SPL Phonitor 2 等高級製品,而最重要的聲音又是如何呢?
當我戴上耳機,簡直難以想像是「聲海紗」之稱的 HD650,可以發出如此立體、清晰、細節充盈的聲音,完全近場聆聽 360 度呈現的古典演奏,擁有絕佳的前後縱深感,樂器擦弦聲細緻無比,至此對 HD650 大為改觀,引述網路名言 : 「沒聽過推好的聲音,殊不知耳機沒推好。」此番耳機祭長見識了!
索尼錄音神器 PCM-D1 與小弟 PCM-D100 連袂出擊,底下則為 SPL Phonitor 2,最初廠商設計目的是監聽,才會搭載左右聲道的電平指示表和多種專業按鈕,但驅動高阻抗耳機均有優異表現,尤其是德國兩家耳機廠,SPL 中性略冷的調性也契合部分人口味,故成為玩家圈中的愛用耳擴品牌。
避震部分,王牌大出動角錐和墊材,而非使用附送的腳墊,每件器材的抑振位置也相當講究,最大限度地避免任何造成振動的可能因素,所謂極致是注重每道環節,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妥協,發燒耳機系統亦然。
參加過兩屆「DJ 刷了沒」比賽,最後成為第二屆冠軍的 Win,友情出演耳機祭,現場將流行樂曲再創作,結合電子樂元素,務求讓前來的參觀者體會 DJ 混音的魅力。
[註] Win 筆電後方的 Apple 標誌好閃,難道說 Macbook 已成為 DJ 的指定用機了?
現場手機即時錄影,沒能參加耳機祭的朋友們(或許)也能在線上看到喔!
Win 選擇平價的 KRK 監聽喇叭,為愈來愈多錄音師、混音師、舞台監聽、DJ 從業人員所使用,在專業圈漸漸成為參考標準了。
活動閉幕後,現場沒抽到的朋友們也別氣餒,HEAD4 影音頻道臉書專頁的線上抽獎正熱烈進行中,請留意本站的最新資訊(另行公布),所有獎品保證送出,絕不私藏!
Audio-Technica 提供現場獎項均是未上市的商品,寄送時間會稍晚片刻,請得獎者們特別留意。
註 : ATH-LS50 * 4 (價值 NTD. 2,800)、ATH-LS200 * 1 (訂價 $10,000),兩項獎品預計 2016 年 12 月中旬送達